在我们的时代,“云”依然是一个强健有力的喻象。它不再限于古代人眼中自然的一道闲笔,还被用来描画远处世界的动荡不安,并将一个复杂的科技前景变得真实可感,总之,让舆论涡流中的词“云”赋予普通人表达未知事物和动态的可能。与此相反,“云”本身象征着无穷的变幻和遮蔽。在一个个“云”现象背后,我们试图捕捉并理解社会信息的封闭与分裂、AI革命下的欢欣和畏惧、历史过责与明日负担……
这种关切与思考,锚定了我们时代阅读力的焦点所在。人们勾连过往、当下和未来,通过行动重新定位包括自身在内的万千事物。三百年逝水、八万里环球能收束于薄薄一纸帝王的红票,寻访华戎所交之遗珍的世界流散却需要深厚的毅力和学养,全球算法帝国既启发人文学者探讨信息与文明的大历史,也促使预言师构想AI赋能人类的梦想家宣言。在时代变动中,人们愈加感受到远行的必然,无论身体或心灵,我们终将到达目力所及的远方,唯须以挚诚和明澈之心“坐看云起”。
“搜狐文化年度好书”评选活动于2024年12月如约开启。一个月以来,编辑部联合好书顾问评审团18位专业老师,甄选出15本年度好书和、、、、、、、、九大类目的十大佳作。1月8日,“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总榜单正式发布。感谢各位爱书之人的关注和支持,任何一次选择都会有遗珠之憾,但我们对于阅读的关注不会改变,也期待以此开启具有省思能力和行动力的未来。
#1
一位四十七岁的女人独自去海滨,本该平静逍遥的假日,却被痛苦的回忆侵袭:为了重新获得自己的生活,她在女儿小时候离开又回归,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撕裂。她在仔细清点过往的生活,做出了自己也无法解释的事。
书评人:陈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2
政治学的宗旨是研究人们如何共同生活,其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包刚升老师的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政治学启蒙读物,会帮你摆脱许多流行的偏见,为你提供一种看世界的不同视角,由此让你的见识变得更为开阔。
书评人: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3
本书以19世纪徽州乡民的13册“农民日记”为起点,还原了中国普通农民一家三代四十年间的日常生活。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立足于整体性的历史框架,采用微观史及民族志的写法,呈现了中国乡民的日常与中国大变革时代,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肌理,带领读者走进乡土中国,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变与不变。
书评人:化众|职业书评人
#4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书评人:许倬云|历史学家
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5
120多年前,敦煌藏经洞被打开,数万件文物文献流失海外,无数国人为之痛心。北大教授荣新江用40年的时间,走遍11个国家48个城市,以一人之力完成通盘掌握敦煌文献的壮举。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绝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它还是一本带给人感动和力量的励志之书。
书评人:马燕|中华书局责编
#6
这本《奇点更近》,洋洋几十万言,告诉我们一件事:讨论了这么多年的奇点时刻,真的快要到了。它的来临速度与冲击力,远比原来预想的还要迅猛与激烈。如果我们想要展望未来,本书中关于“人类迈向奇点的千年征程已经步入冲刺阶段”的所有阐述,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与了解到更多前沿知识与技术可能性,还可以借助库兹韦尔的视角,重新检视我们本以为的与每个人和我们的后代都息息相关的未来到底会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中,我们又会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书评人:韦青|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
#7
在更大的范围里,《秦汉史讲义》提出横截两个历史时段,把它切开,说它有两个重大变化,即周秦之变和汉魏之变,这个提法非常好,很有新意,让做中古史研究的人在讨论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这个重大历史话题时有一定的理论关注。
书评人: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8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
书评人:刘勃|文史作者
#9
杨素秋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作为一个高校文学教师,在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一年,主持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为了心目中“理想图书馆”的建成,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弯下腰,该道歉道歉,该妥协妥协,只为坚守在50位好友帮助下选出的图书馆书目。如果这本书的出版,能让读者在理想的道路上再坚持一下,就善莫大焉。
书评人:刘宇婷|图书编辑
#10
如书名,确实是大历史,梳理人类历史至今几乎所有与微生物相关的事件,从人类如何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开始,详述了不同时期的瘟疫、各种历史谜团、医学进程、国家兴衰、跟微生物相关的立法、生化武器,也涉及相关的艺术与电影,最后是人类应对微生物的方式与未来展望,内容详实,语言幽默,易读,在专业的部分也能做到深入浅出。
书评人:乙左左|职业书评人
#11
这部小说的气质俨然如同它描述的的地标——由繁多的博物馆组成的柏林,不同的文体构筑成了不同的博物馆,所囊括的内容就是博物馆的展品,每个展品彼此在某种关联上交错纵横,它们又共同汇聚成了小说之城的风貌与骨骼。
书评人:三心|职业书评人
#12
面对时代之变,选择如此之难。每人每天都在做出选择,比起托马斯·曼这样的名人,倒是一些没那么有名的或者干脆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遭遇与选择更令我印象深刻。有朋友郑重推荐过莱维的《元素周期表》,里面说“需要很多钱和勇气,而我和家人及朋友们两样都缺乏。况且,事情似乎还没那么糟。”要判断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真正糟糕,对局中人来说,这实在太难了。所以那些未必能看穿历史走向的迷雾,仍能做出有尊严的选择的普通人,就格外令人尊敬。
书评人: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3
书中的文字带我驻足于废墟间,入口处明亮,但越走越深遂,在历史的血腥与当下甜腻的空气中游荡、微醺、沉思、举笔,一笔把人生刀劈两半,一半是血,一半是蜜……子超做着我想做不能做的事:回望历史、凝视当下、点醒未来。
书评人:朱迅|央视主持人
#14
赫拉利一如既往地强调叙事的力量。叙事的素材是信息,而网络将放大叙事的影响力。谁能控制网络?怎样利用信息?这些问题关乎世界政治和人类社会的未来。
书评人:何帆|上交经济学教授、作家
#15
今年读到的最喜欢的对谈。真正做到一来一往的智力交锋,很喜欢瑞恩·罗德时不时向齐格蒙特·鲍曼发起的挑战,让话题得以无限延伸。谈话的最后罗德引用大卫·莱文《资本主义精神的病理学》中关于自由个体先决条件的表述:“他将来可以过上一种尚未被确定的生活。”——非常感动,“未被确定的生活”不需要符合社会文化环境所强加的规范和理想,我们有权“原创”自我。
书评人:马掰掰|图书编辑、读书博主
2024年出版的诸多作品,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洞察,也看到了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隐秘呼应。我们深知每一本书,都有着时代脉动的缩影,是思想与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深刻记录。所以,纵然在英华荟萃的出版界尽心网罗,也难免遗珠之憾。
书海浩浩,虽然“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评选已落下帷幕,但阅读的脚步不能停歇。接下来,编辑部将继续在“搜狐文化书单”栏目中推出主题书单,期待与读者朋友们在新的一年再次相聚,分享更多好书,为时代阅读力的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出 品|搜狐文化
统 筹 | 钱琪瑶
编 辑|Kean、多西、不其、薛惟淼、张天娇
渠 道 | 袁立聪、张天娇
鸣 谢 | 林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