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写作基础(五八):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024-09-03 来源:ok情感

这种方法就是结尾有弦外之音,不尽之意,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如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结尾非常含蓄、警策,启示人们联想到人生的道路,必须用自己的努力去开辟,极有余味。

在这种结尾方法中,还有一种叫“临去秋波”法。李渔说:“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见,使人看过数日,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李渔讲的是剧本的收场,但是小说、散文等也可采用。

小说的结尾,是在情节发展的结局之后,矛盾冲突已经解决,高潮已经过去,人物性格已经显现,主题已经明确,看起来已经是强弩之末,可以无须着力了。其实不然。在这时的结尾,用临去秋波之法,就会使作品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难以忘怀。

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婴宁的形象。她以爽朗的笑声,勇敢地向封建礼教宣战,嘲弄了人世的虚伪和丑恶。小说结尾,写王子服与婴宁婚后一年,生下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这个结尾就有临去秋波之妙,既回护全文,又耐人玩味。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Top